近期,印度外长苏杰生罕见访华,且语气温和,表达出对改善中印关系的积极意愿,不禁让外界产生疑问:一向强硬的莫迪政府,为何突然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?而在过去几年,印度方面不仅在边境问题上不断挑衅,甚至在外交场合频频释放针对中国的强硬信号,印方为何在此时突然转弯?
7月15日,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将在中国天津举行。印度外长苏杰生此次应邀出席,并由此开启了他五年来的首次访华行程。更早些时候,印度防长拉杰纳特·辛格也曾出席上合组织防长会议,这同样是印方高层五年来首次到访中国。这一系列动作表明,印度政府正在有意识地为双边关系“降温”。在与中方会晤时,苏杰生不仅积极评价中印关系,还明确表示支持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上合峰会。有迹象显示,印度总理莫迪或将亲自赴华参会。
这番转变显得尤为突出。毕竟就在不久前,苏杰生还对外宣称“邻国若不愿配合印度合作,将付出不合作的代价”,并明确表示印度“已经为对抗中国做好准备”。而如今,口风急转,走入中国,强调合作,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原因不难追溯,有分析认为,印度调整对华政策,主要受到地缘安全、对外贸易和国内政治三方面压力的共同驱动。
一、地缘焦虑促使印度回调强硬姿态
从地理位置上来看,印度虽然自视为“印度洋的门户”,但其国土北部却与中国接壤,而这一区域恰恰是印度安全焦虑的根源所在。尤其是洞朗、阿克赛钦和克什米尔三大敏感地带,印度将其视为“国家安全的三大死穴”。其中,洞朗和阿克赛钦早已由中国控制,克什米尔则仍处于印巴争议状态。对新德里而言,这意味着北方战略腹地始终处于被动防御态势。
印度长期以来在边境地区屯兵重兵,而中国只需少量部队便能守住关键节点,造成军力和战略部署上的巨大成本差异。尤其是在此前印巴空战中,印度空军的表现远低于外界预期,连国内都普遍认为“丢了面子”。这场失败不仅令印度军方备感挫败,也让莫迪政府意识到,在北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的现实下,继续对华挑衅毫无胜算。
二、贸易幻想破灭,印度难以承受双边对抗成本
回顾前些年中美贸易摩擦初起时,印度曾误判形势,押注于“中国产业将被全面转移”,幻想自己将接收“中国制造”的全球市场份额。为此,莫迪政府推出了“印度制造”计划,试图在制造业领域接棒中国。可惜事与愿违。中国产业链并未像印度预想的那样迅速溃散,反而在应对外部压力中表现出强大韧性。而印度的制造业因基础薄弱、工人素质不高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迟迟难以起势,反倒陷入了“空转”的境地。
与此同时,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内不仅对中国征收高关税,也开始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经济体施压。印度的服务业长期依赖美欧市场,一旦遭遇西方的贸易打压,其经济将首当其冲。对莫迪政府来说,此时若继续在对华问题上激化矛盾,将陷入“左右为难”的两难处境。因此,调整与中国的关系、在区域合作中寻找缓冲,成为印度迫不得已的理性选择。
三、国内政治受挫,莫迪执政基础不稳
虽然莫迪成功连任,开启了第三任期,但此次胜选的结果远不如预期。在2024年大选中,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(BJP)未能如愿获得议会半数席位,其原本希望推进的修宪议程被迫搁浅。这一结果不仅暴露出莫迪在国内政治中遭遇阻力,也反映出部分印度民众对其执政能力和经济政策的质疑加深。
更重要的是,虽然莫迪政府在媒体上塑造出“强人形象”,但军方对莫迪政府近年推动的对华强硬政策并不完全买账。尤其是在边境冲突和军事对峙中,印军实际面临的压力远大于政府层面的外交姿态。在国内政治不稳和军队压力上升的双重夹击下,莫迪政府不得不在对华政策上做出妥协与调整,以稳定局势、缓解矛盾。
务实回归才是出路
从这次印度高层密集访华的举动可以看出,莫迪政府正试图摆脱此前“逢中必反”的僵化路线,转而寻求恢复理性对话。虽然不能指望印度彻底放弃对华戒心,但这至少说明,地缘、安全、经济与政治压力正在促使印度务实回归。对于中国而言,继续坚持以和平共处、互利共赢的原则应对印度的“松动”,把握好节奏与分寸,或能为中印关系重新注入一股建设性的动力。正如王毅所说,“龙象共舞”才是亚洲两大文明国家的正确选择。
冠盈配资-冠盈配资官网-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-配资网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